肿瘤瞭望:乳腺癌治疗策略逐渐趋于精准化、个体化,肿瘤科医生或对乳腺癌治疗进行“加减法”设计,其主要目的均为达到制定“量体裁衣”式的治疗策略。第十二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会议期间,《肿瘤瞭望》邀请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瑾教授一起探讨了亚洲女性乳腺癌治疗的“加减法”。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张瑾教授
《肿瘤瞭望》:根据不同乳腺癌治疗方法的特点,有些治疗更强调“加法”,有些治疗更强调“减法”,您如何看待乳腺癌的“加减法”?
张瑾教授:本次会议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乳腺癌的外科治疗、综合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放疗等进行了精彩解读。大会还组织了对亚洲乳腺癌人群的发病特征、疾病情况、诊治现状的专场讨论。会议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关键词——“加减法”,即乳腺癌治疗方案的“加法与减法”问题,或者称“升级治疗与降级治疗”。
此概念既体现了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又体现了对乳腺癌从筛查到诊断,即精准诊断、局部控制和综合治疗手段的进步,乳腺癌“加减法”也是从循证医学规范走入个体化、精准诊疗的一个体现。具体体现在治疗方式、治疗理念、临床实践以及具体方案的规范化和个体化的落实上。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也是非常关键的信息,它标志着我们工作取得逐步的成效,标志着我们对疾病的认知从筛查一直到诊断、治疗、随访的进步。
《肿瘤瞭望》: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可能更强调做“加法”。请您介绍乳腺癌患者为何需要内分泌“加法”治疗。
张瑾教授:“加法与减法”关键是看疾病的控制,即是否提高患者生存获益。如果“减法”也能够获得理想的远期生存,又能够提高安全性,那么当然是做“减法”。有别于保乳治疗、前哨淋巴结活检、保留腋窝等“减法”以减少创伤、提高生活质量,内分泌治疗则更强调延长治疗等“加法”以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哪些患者在经过标准的5年内分泌治疗后需要延长至10年甚至更久,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进行人群筛查。
我国乳腺癌群体特征有别于欧美国家,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比例可能要高于欧美国家,我国人群正是在这样的角度有我们自己的特征,今后我们可能会围绕辅助内分泌治疗来设计亚洲人群的临床实验,得到中国的临床数据,为提高整体乳腺癌的无病生存提供亚洲人的资料,贡献我们自己的智慧。
《肿瘤瞭望》:由于乳腺癌的化疗药物存在明显的毒副作用,所以强调做“减法”。请介绍乳腺癌患者如何避免或减少化疗方案的实施。
张瑾教授:部分乳腺癌手术后需要辅助化疗。随着对乳腺癌发生、进展展制的深入研究,出现许多精准的手段去判断乳腺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甚至免疫微环境等,有助于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乃至肿瘤免疫治疗等新药的研发问世,以及筛选适合治疗的乳腺癌人群。可见化疗不再是乳腺癌唯一的能够延长生存的手段。通过新型药物替代传统化疗药物可以避免或减少部分化疗。
此外,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等安全性问题也正在日益困扰患者,对于一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需要满足其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减少药物安全性的担忧。因此,可以通过目前耐药基因检测等研究手段筛选出不适宜化疗的人群。比如今天大会作了关于Luminal A型乳腺癌获益人群筛选的学术报告,有相当比例的Luminal A型的患者不能从化疗当中获益,可见这种化疗是盲目的。我们需要筛选出来这样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更适合这样一组分子分型患者的治疗,通过精准的诊断与个体化的治疗密切结合,使患者获得更长的无病生存期以及更好的生存质量。